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經意間,它帶來的變化也日益凸顯。比如:一直位居廣場舞C位的母親,開始變得力不從心;向來健步如飛的父親,突然放慢了腳步。不斷浮現出來的細節,都在提示着我們父母正在慢慢變老。隨着年紀的增長,爸媽也總是習慣性的把很多身體問題歸咎於“衰老”,進而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原因——“衰弱”。“衰老”與“衰弱”僅一字之差,卻有本質的區別。
常常被我們提及的“衰老”: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必然的生理過程。從生物學上講,衰老是生物有機體隨着時間的推移,自發產生的必然過程,是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。從生理學上講,衰老是從受精卵開始,一直發展到老年個體的發育史。通俗點說就是從出生--牙牙學語--活力四射的青少年--成熟的中年--垂垂老去……

人體衰老的特徵,除了皮膚長皺紋、頭髮日漸花白、弓腰駝背等,大腦也在逐漸退化,表現爲對新鮮事物失去興趣、超脫現實和喜歡懷舊等很多不易察覺到的地方。
根據國外一項調查發現:人的身體一般在37-40歲開始出現健康問題;45歲左右感覺到背痛、嗅覺遲鈍;47歲左右膝蓋吱吱作響、腳踝力量變弱;49歲左右聽力下降並出現關節疼痛等等。
由此可見,衰老是人體發生發展的一種自然規律,是任何人都要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。
衰弱,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裏,是由於年齡增大而帶來正常生理現象。事實上,衰弱並非只是一種生理現象,而是一種老年綜合徵。
衰弱綜合徵是一種全身性改變,爲多系統功能的減退,特別是老年人在神經肌肉、代謝及免疫系統等生理儲備能力下降,從而使其對抗應激的能力下降,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明顯增加。就好比,“衰弱的老年人就像一艘紙糊的船,來了一個大浪,紙糊的小船說翻就翻。”

3、一次急性事件或嚴重疾病後果:如:骨折,老人突然跌倒,然後骨折;骨折後接受手術、然後臥牀,就可能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等併發症。而很多老年人骨折後雖痊癒,但軀體功能經此打擊,再也不能恢復到之前狀態;其中也有不少老人長期臥牀,軀體功能進入到殘障階段;4、其他因素:如:貧血、抑鬱、缺乏鍛鍊,營養過剩或不足、久坐不動等等。
同時,隨着年齡的增長,老人的衰弱機率以及衰弱程度都會增加。不過也有一部分老年人雖沒有特異性疾病,但時常感到疲勞、虛弱和突然消瘦,也歸於衰弱範疇。
根據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:衰弱在不同人羣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,通常女性高於男性;在60歲到65歲的老年人中,大約有20%左右會出現衰弱的情況;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,衰弱的機率則高達40%左右。

據悉,目前國際上採用比較多的是美國的一項標準,主要的表現及指標包括:1、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,如:一年體重下降超過4.5公斤(在沒有主動節食的情況下);2、疲勞感增加,即使平日沒有活動的狀態下,也會常常覺得累;4、低體能狀態,如:常常做事情沒有力氣,即使簡單的家務也會感到吃力;
符合以上3項,就可以判定爲衰弱綜合徵;如果是出現3項以下,則屬於衰弱綜合徵前期。當然,若是一項都沒有,那就是相對健康的老年人了。
營養幹預可以改善衰弱老人的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,補充蛋白質特別是補充富含亮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混合物,可以增加肌容量進而改善衰弱狀態。如火雞、雞胸肉、比目魚、金槍魚、瘦肉、雞蛋、大蒜、黑木耳、大豆、堅果、花生、牛奶等。

鍛鍊對大腦、內分泌系統、免疫系統及骨骼肌等均有良好影響,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最有效的方法,鍛鍊獲益包括增加活動靈活性和日常生活能力、改善步態、減少跌倒、增加骨密度及改善一般健康狀況。
年慢性病是衰弱的潛在因素,糖尿病、高血壓等都是衰弱的發生和發展的促進因素,因此要積極的進行慢病管理和控制。此外,還要重視處理可逆轉的疾病,如:老年抑鬱症的治療,要評估老年人的多重用藥,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對老年人造成的損害。